智慧医械网消息 近来,据开立医疗总裁吴坤祥指出,设备更新政策持续周期为三年,2024年,全国各省份都发布了规模较大的采购计划,但去年最终招标落地的比例不高,预计这部分采购计划会在今年陆续落地。
此外,其还强调:“公司中标增幅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经历过洗礼后,公司将迎来更加稳健的未来,今年会呈现‘前低后高’的业绩节奏,公司收入有望回归增长趋势。”
消化与呼吸内镜一般简称软镜,软镜是消化道癌症早筛的“金标准”,由人体天然腔道伸入体内,镜体较长且需具备一定柔性,光电信号传输距离较远,镜体插入部直径较小且功能集成丰富,对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的要求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产品包括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广泛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等科室。
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我国属于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区域,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等消化道系统肿瘤在我国前十大高发癌症中占比接近一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发展进程缓慢、早筛窗口期长的特点,通过软镜取活检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诊疗,能有效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治愈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早筛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国内,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软镜对消化道癌症早筛作用,我国消化内镜的开展量、内镜下治疗量不断增长,部分三级医院扩充内镜手术室,二级或县级基层医院开始新增内镜科室,软镜设备需求量增加,国内软镜市场规模增长较快。
国内软镜市场过去长期被进口品牌占据,近几年来,以开立医疗为首的国产软镜在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国产软镜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进口替代趋势逐渐形成。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我国的消化道内镜诊疗渗透率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开立医疗指出,公司是国内较早研发并掌握医用内窥镜设备和镜体核心技术的企业,内窥镜研发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产内窥镜领军企业,推出了覆盖多科室应用,满足高端、中端、低端等多层次用户需求的内窥镜产品系列和综合解决方案。
开立医疗强调,公司在消化内镜领域,目前在国内市场市占排名第三,仅次于奥林巴斯和富士,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而且市占率还在继续提升。公司在内窥镜领域拥有各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计280余项,部分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司还承担了多项内窥镜相关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技术攻关项目,在行业内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及较好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消化与呼吸内镜方面,开立医疗长期致力于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内镜下精准高效诊疗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推出了覆盖多科室应用、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内窥镜产品系列。
在消化呼吸领域,已推出HD-580、HD-550、HD-500、HD-400、HD-350、X-2600、X-2200等内镜主机产品系列,全面覆盖软镜高、中、低端市场。
公司于2024年上市的X-2600系列产品,是消化呼吸内镜以及硬镜、外科软镜均支持使用的兼容性平台。该系统的多功能性和兼容性使得医疗机构可以更灵活地配置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诊疗服务。
此外,公司全新4K iEndo智慧内镜平台已经获证,该平台面向全场景多科室内镜临床诊疗应用提供先进的内镜智算影像、智能辅助和智联生态支持,搭载多款全新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与呼吸内镜,操控体验全面升级,有望推动国产内镜从长期以来以常规疾病诊断为主迈向能够胜任更复杂内镜诊疗场景、诊疗一体化发展的新台阶。
同时,公司的消化内镜镜体类型基本覆盖了不同临床应用场景的需求,包括可满足内镜下基本诊疗需求的常规电子内窥镜镜种,以及超细电子胃肠镜、光学放大电子胃肠镜、刚度可调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等特殊镜种和高端镜种,其中多款产品为国产首发,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国内空白。
开立医疗表示,公司的呼吸内镜镜体种类正在加速布局,产品类型持续丰富。高清电子支气管镜在临床使用中得到了三甲医院专家认可,使用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
公司有机结合在超声和内镜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推出了电子环阵超声内镜、电子凸阵超声内镜、消化道超声小探头、支气管超声小探头等系列产品,并逐步形成综合解决方案,进一步奠定了在国产内镜品牌中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内窥镜研发方面,公司具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CNAS实验室、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资质,构建了完备的内镜研发、测试、生产平台与管理体系。
并且公司已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内镜研发团队,其中硕博士人员占比达到60%,为内镜研发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充足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开立医疗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是国内较早研发并全面掌握医用内窥镜核心技术的企业。在高亮高显指多光谱内镜冷光源照明模组设计、高耦合效率光机构件与光传输组件设计、微型高清光学成像模组设计与装配、高性能电子内窥镜镜体精密机械设计与装配、电子内镜镜体高分子材料与工艺、多通道高速数据远距离宽带低延时传输、多核异构数字图像处理主机平台、多源数字图像实时并行处理与融合显示等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开立医疗强调,公司持续深耕内镜精准高效诊疗技术研发,推进内镜诊疗一体化、专科专病化综合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和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内镜领域的应用,已形成多科室覆盖、满足多层次应用的电子内镜产品矩阵,并在微创外科领域形成超腹联合、多镜联合独特技术优势,推动国产内镜迈向智慧内镜新时代。
而在成像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内镜4K视频实时超分辨成像。该技术突破了内窥镜光学成像系统物理尺寸带来的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基于多核异构平台和轻量化算法模型解决了4K 视频实时超分辨成像对内镜主机系统宽带低延时数据处理的算力要求,基于自适应退化模型实现内镜临床诊疗场景的精准动态光学成像建模和图像复原。
更重要的是,开立医疗还掌握了融合光谱成像、聚谱成像(SFI)、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IST)、CHb伪彩成像、多光谱成像、低延时内镜图像调测光、内镜下出血点快速检测、高速并行4K 超高清实时数字图像处理、主机端多视频源融合与画中画实时同屏显示、4K-3D-荧光三合一融合成像等技术。
在照明与成像组件设计和工艺方面,引入超低色散玻璃、航空级多层纳米AR膜、具备高传递效率与耐弯折特性照明光纤束等,掌握高亮高显指多色LED内镜冷光源照明模组设计、高耦合效率一体化精密光机构件、高照明均匀性光传输与扩散组件、大视场角微型光学成像模组设计与封装、高可靠性微型变焦光学成像模组设计等技术与工艺。
而在镜体材料材料与工艺方面,已掌握镜体蛇骨、插入管、镜体高分子材料、精密金属材料、高性能弯曲组件、自适应弯曲组件、结肠顺应性插入技术、镜体传动技术、高可靠性镜体一键插拔连接器、镜体密封工艺、内镜用超声探头、高性能镜体制造、超细软镜镜体制成、耐500次以上高温高压灭菌硬镜镜体制成多项先进内镜镜体核心技术与工艺,使公司内镜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高端镜种领域,实现了超声内镜、光学放大内镜、超细内镜、刚度可调内镜等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回顾2024年,在消化与呼吸内镜领域,2024年度已完成多款产品发布和上市,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多个重点产品开发和技术预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包括:
1、高端内镜平台取得突破。HD-580系列高端内镜平台完成对550系列内镜的全面支持,相较于公司上一代内镜平台HD-550 大幅提升了图像质量和临床细节表现,已步入持续放量阶段;全新4K iEndo智慧内镜平台已取得 NMPA 注册证书,进入上市推广准备阶段。

iEndo智慧内镜平台将在业内首次推出超分辨成像功能,充分发挥独立GPU多核异构平台的技术优势,提供优异的超高清图像画质和业内最丰富的4K视频传输接口,面向全场景多科室内镜临床诊疗应用提供先进的内镜智算影像、智能辅助和智联生态支持;搭载多款全新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与呼吸内镜,操控体验全面升级,有望推动国产内镜从长期以来以常规疾病诊断为主迈向能够胜任更复杂内镜诊疗场景、诊疗一体化发展的新台阶。
2、积极布局内镜质控和人工智能业务。公司自主研发的胃部质控软件SIP-E10产品取得 NMPA注册证书,胃肠部质控软件SIP-E20产品获得 CE认证,正积极推进肠道息肉检测AI软件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公司认识到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内镜诊疗方式,正积极探索和布局智慧内镜中心建设。
3、超声内镜系列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已完成模块化超声内镜主机平台样机开发,配套多款新型消化疾病诊疗和呼吸疾病诊疗超声内镜产品。
行业方面,国内政策因素持续抑制终端医院的招采活动,加之部分医院等待医疗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国内全年医疗设备的招采总额明显下降,公司国内超声、内镜业务在此不利影响下均有所下滑。公司海外业务保持稳定增长。
内部运营方面,公司在行业低谷期仍保持战略定力,引进各类研发、销售人才,扩建内镜研发团队,继续投入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等新产品线,全年新增员工超过400人,当期费用投入显著增加。
在外部政策压力与内部投入增加双重影响下,公司2024年业绩受到一定挑战,但展望2025年,公司认为,外部政策压力将逐步减小,公司新产品逐渐发力,公司内部投入增速得到控制,预计公司2025年度经营业绩数据将明显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消化呼吸产品线,目前全新4K iEndo智慧内镜平台 HD-650已经获证,该平台在业内首次推出超分辨成像功能,提供优异的超高清图像画质和业内最丰富的 4K视频传输接口,面向全场景多科室内镜临床诊疗应用提供先进的智能辅助,搭载多款全新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与呼吸内镜,操控体验全面升级,有助于推动公司内镜的产品力迈入新台阶。
同时,两款适配全新4K iEndo智慧内镜平台的新型细支气管镜已经完成研发,并将于 2025年内上市,可深入更深的支气管肺段精准诊疗。另外,公司超声内镜系列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已完成模块化超声内镜主机平台样机开发,配套多款新型消化疾病诊疗和呼吸疾病诊疗超声内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