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医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近日,博恩思机器人团队宣布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实现了医工结合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全球率先自主研发全新的经口手术机器人TORS。
此次研发的经口手术机器人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与博恩思机器人团队共同完成,正式进入Cadaver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这一突破性技术的成功应用,开创了经口手术治疗口咽、咽喉病变微创治疗方法的新纪元,同时极大推动了头颈外科及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与博恩思机器人团队协同创新
据了解咽喉头颈部自然腔道位于身体深面,解剖结构迂曲且个体差异巨大,经口手术治疗头颈部肿瘤,特别是口咽、喉和下咽等难以触及部位的肿瘤,因操作难度大、视野限制及解剖复杂,在临床始终充满巨大挑战。
而经口手术机器人TORS首次采用超精细柔性手术器械,能在咽喉等狭小空间内部精准操作,完成对良性及恶性病变的微创手术。研制开发同时覆盖口咽、咽喉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将为患者提供全新的微创治疗手段,拥有巨大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目前市场上仅2009年美国FDA批准达芬奇机器人经口进行口咽、喉以及下咽手术的应用,近年来手术领域逐渐扩大到咽旁、鼻咽以及颅底等解剖领域,均为硬镜手术,不同手术机械臂之间和内镜手术器械之间的互相干扰较大。目前专项针对咽喉头颈外科微创手术的柔性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均为空白。
此次博恩思TORS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首次采用超精细柔性手术器械,能够在咽喉等狭小空间内部精准操作,完成对良性及恶性病变的微创手术,实现了创新治疗手段的重大突破。同时系统配备多种类型手术器械,可同时覆盖口咽及咽喉部手术,突破了传统微创外科手术空间与精度的局限,让头颈外科全科机器人手术变为可能!
主要表现在:超精细柔性手术器械博恩思TORS手术机器人超精细柔性器械实现重大突破,可灵活穿过复杂的生理弯曲,达到传统手术器械难以触及的病灶部位,在极为狭小的空间内完成手术操作,对口咽、喉咽部复杂精细的手术具有革命性意义。
柔性影像智能控制系统博恩思TORS手术机器人为医生提供了多种手术影像平台,包括NBI(窄带成像技术)可弯折柔性内镜,医生可精确定位、快速切换、协同控制柔性内镜与多自由度精密柔性手术器械,完成高难度手术操作。
另外在术式拓展上,通过机器人共享控制平台,医生根据术式及患者情况可使用单台博恩思偌思®手术机器人,同时运用多孔、单孔或经自然腔道(口腔等路径)操作控制手术器械,多样化的手术入路全面提高了机器人手术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双方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团队与博恩思机器人团队将依托前期国际化合作的基础,围绕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完成医工结合交叉“最后一公里”。同时在中国、德国、美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研究、技能培训、卫生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及推广应用,早日成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新质生产力的“出海”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