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腾讯健康医疗&内镜产业联盟整理
6月1日,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了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研发与生产的“结肠息肉电子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创新产品主要来自于由“腾讯互联网+合作事业部”牵头的医学影像智能服务平台——“腾讯觅影”。
该产品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深度算法技术”来智能识别病灶,辅助临床诊断和早起筛查,提升结肠息肉的筛查率,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诊疗愿景。
(来源:腾讯医疗健康)
入局“AI+内窥镜”
科学研判疾病状况
早在2017年,腾讯就发布了首款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
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副总裁陈广域曾介绍,腾讯觅影聚合了腾讯公司内部包括 AI Lab、优图实验室、架构平台部等多个顶尖人工智能团队,把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领先技术与医学跨界融合,主要以AI辅助医生分析医学影像,比如内窥镜、CT、超声、病理、眼底照相等。
从2018年开始,“腾讯觅影”正式入局于“AI+内窥镜”细分领域。结合疾病的复杂性和临场应用的特点,腾讯觅影参与了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以及消化内镜AI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等行业准则的撰写。
随后,“腾讯觅影”逐步涉及妇科、眼科、消化内科等科室,推动“AI+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同时提供科学研判疾病状况的AI技术支持。在2019年5月,AI电子阴道镜辅助诊断系统正式发布;于2020年,“腾讯觅影”推动成立FG AI4H“内窥镜”应用工作组;“慢性青光眼样视神经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创新产品在2022年8月获NMPA批准上市。
除了在AI辅助青光眼诊断拿下医疗AI“三类证”,腾讯觅影此前也顺利取得AI辅助肺炎诊断的医疗AI“三类证”。
“AI+内窥镜”新突破
高效精准研判结肠息肉
根据组织学特征将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前者包括绒毛状、管状及混合性息肉,后者包括幼年性、炎症性、增生性及错构瘤性息肉。GLOBOCAN2020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已经由 2015 年的38.8万例增加到2020年的55.5万例,预计到2040年,我国的结直肠癌新发及死亡人数将近乎倍增。
而结肠镜检查者检出腺瘤的能力易受技术水平、疲劳程度和警觉性的影响,并与结肠镜医师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肠镜检查的繁琐性和侵入性、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筛查质量难以保障等综合因素,导致结肠道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内窥镜辅助检测技术和产品,可以协助医生准确、实时、一致的检出病灶,减少漏诊,尤其是对于缺乏高质量医疗资源的基层医疗机构意义非凡。
在“AI+内窥镜”领域,“腾讯觅影”在2023年有了新突破。“结肠息肉电子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创新产品在6月1日通过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
结肠息肉组织类型很多,单从息肉外观难以准确判定良恶性,通常需内镜活检明确诊断。“结肠息肉电子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需配合结肠镜检查,从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输出的视频流中导入视频图像信号,经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后将疑似息肉位置在视频中进行实时标记,提醒医生关注疑似病灶,从而实现高效、精准地研判结肠息肉的具体状况。
进一步来说,结直肠息肉AI检测的最大亮点在于实时,分为两大优势:一是实时检出。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患者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时检测出肠息肉位置。二是实时查看。通过实时的视频检测分析,腾讯觅影能够在100ms内完成Al诊断,并在视频中实时圈出肿瘤位置,方便医生在内镜操作过程中实时查看。
未来,腾讯觅影将继续通过构建共性技术开放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化降低产业门槛、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及共享基础资源库等行业支撑体系、促进产业上下游合作,推动建立医学影像应用与科研全产业的数字化创新,促进医疗影像AI成果“从实验室到病床旁”。同时,积极响应数字中国建设,加速AI应用扩容下沉,助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拓展,数字化向医疗健康全领域加速渗透,为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均质化再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