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医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会议强调,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全局。要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增强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要高度重视国产医疗装备的推广应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国产医疗装备迭代升级。
医疗装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特征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的总称。
国内高端医疗装备市场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国内医院、研究所等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非常大,每年在高端医疗设备的购买、维护、维修上花费的相关费用持续走高,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高端医疗设备的重要市场之一。近年来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创新药品130个、创新医疗器械217个,今年上半年已有24个创新药、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也快速发展、从小到大,产业集聚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主营业收入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伴随着医疗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医疗卫生技术、产品及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自然要瞄准技术和利润双高的高端市场。
不过虽然近年来国内在高端制造领域进步很大,高端医疗装备头部企业如联影、华大、东软等发展较好,但是要追上国外高端品牌,还存在一些难点。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如主要的影像、超声设备,基本使用的都是国外品牌。国产品牌订单量小且昂贵,应用场景受局限,这使得很多企业生产动力并不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市占率不高,也没办法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
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自然是重大疾病诊疗最重要“利器”之一,是国家急需的战略领域。近些年来,中国非常重视并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保障14亿民众的健康和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发改委之前就制定了《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影像设备、治疗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植入介入产品、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5大类医疗器械发展。
在在鼓励医疗器械创新方面,国家药监局印发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让创新产品和临床急需产品“单独排队,一路快跑”。目前已批准国产的“脑起搏器”、碳离子治疗系统、质子治疗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全景动态PET/CT、第三代人工心脏、人工血管等217个创新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推动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突破,解决了部分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其中,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临床诊疗,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根据我国《“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品认可度、品牌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提高,6-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