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心未来
近日,心玮医疗(6609.HK)发布了2023年的年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收益2.32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毛利1.64亿元,同比增长31.7%;除税前亏损1.03亿元,同比减少48.9%。取栓支架及抽吸导管,扩张球囊及栓塞保护系统,以及弹簧圈等神经介入治疗类器械贡献了42.3%的销售收入(2022年:33.0%),收入金额同比增长62.9%至人民币98.2百万元;神经介入通路器械及其他产品同比增长9.3%至人民币134.1百万元。当下,受经济、政策、市场情绪等综合因素影响,医疗器械板块持续震荡。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各大医疗器械厂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即在追求回报的同时,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增加成长确定性和竞争优势。而这种成长确定性的追求,则主要体现在控本增效和战略聚焦两个方面。站在投资逻辑上来看,这一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具有投资潜力创新械企的机会。2023年,心玮医疗不仅在收入端持续取得增长,亏损也进一步收窄,实现提速增效。不妨从投资者视角来进一步探讨,应当如何看待这份成绩单?
# 控本增效显成果,商业化再提速
从心玮医疗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持续增长的商业化收入和不断收窄的亏损情况,体现出公司正在商业化兑现的正轨上稳步行驶。财报显示,2023年心玮医疗实现收益约2.32亿元,同比增长26.9%。心玮医疗业绩能够实现稳健增长,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在于控本,公司通过减少营销活动、控制成本等方式,达到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2023年,公司营销及管理费用(包括行政开支、销售及分销开支)约为1.54亿元,保持持续下降趋势。同时,公司盈利能力也在不断释放,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控本增效措施效果的显现,2023年公司毛利率增长2.6个百分点至70.5%,销售及分销开支及行政开支占比降低至66.2%(2022年:91.8%)。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增效,心玮医疗持续加大上市产品的商业化销售,开拓销售渠道,快速提升产品市场份额。截至目前,公司共有28款器械产品获NMPA批准,广泛涵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神经血管狭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以及介入通路,是国内首家提供卒中治疗及预防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介入医疗器械公司。上半年,在带量采购政策、DRG/DIP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下,国内神经介入手术量开始回升、医疗器械进口替代不断提速,心玮医疗依托于自主建立的销售渠道,在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份,提高医院渗透率和医生的产品认可度,持续巩固公司在中国神经介入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依托于销售渠道的稳步扩张,心玮医疗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上半年公司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取栓术器械、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器械,以及创新通路器械等关键产品管线的销量不断增长,实现收入9668.2万元,同比增长33.1%。此外,心玮医疗还将目光放至全球市场,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场有3款器械产品获FDA批准上市,一款产品获得CE标志,不断打开更多业绩增长点。
# 战略聚焦,多维矩阵的业绩增长潜能
将视角拉长,过去的业绩意味着心玮医疗的盈利能力和业务能力正持续提升,然而未来,如何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把握住这一成长的持续性,才是关键。在这一点上,心玮医疗依托于在神经介入市场的成功经验、丰富资源,以及品牌影响力,在稳步推动更多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商业化的同时,快速拓展呼吸介入及有源设备等多个具有高增长潜力市场的新兴治疗领域,构建业绩增长第二曲线。2023年,公司研发开支为1.24亿元,重点聚焦推进治疗卒中及肺栓塞的多个前沿在研管线的进度。战略聚焦下,介入医疗器械的积极临床进展意味着心玮医疗的多元布局正逐渐得到验证。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心玮医疗的器械组合先后进入商业化阶段,基于成熟且完善的销售网络,产品将有望快速实现放量,为公司业绩带来显著贡献,其价值也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 从创立到IPO仅用五年
国产替代之路,从来就艰辛难行。在这条道路上,前有三一重工“三一红遍世界”,最终将斗山、日立一众日韩对手横扫出局;后有迈瑞医疗“农村包围城市”,在GE、飞利浦、西门子的“GPS器械铁幕”上撕出一道口子。如今,又有一条国产替代的产业路径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在这个充满着无限挑战和想象力的赛道,一张国产替代路径的胜出者画像正昭然若出,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就已从创立过渡到IPO,堪称国产替代浪潮之中的先锋者。这一典型代表正是心玮医疗,一家专注于脑卒中预防和治疗微创介入新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的医疗器械企业。
2004年,研究生毕业的王国辉进入微创医疗工作,这一待就是整整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微创医疗迎来高速发展阶段,顺利迈入国产医疗器械领域的头部行列,与此同时,王国辉也在这八年经历了快速成长,他在任职期间曾代表微创参加了国家外科植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导修订了数十个行业标准,这对当时的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王国辉并不满足于此,一腔创业的热血始终在沸腾。
2012年,王国辉离开微创,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生产肾动脉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产品的企业——安通医疗。通过创办安通医疗,王国辉在微创积累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发挥,管理与运营能力也得到了历练。在这过程中,安通医疗飞速发展,一年内就拿到了亚洲产品中的首个欧洲上市许可,随后与亚洲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泰尔茂进行了战略合作,开始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安通医疗的成功并未让王国辉停下脚步。在这之后,王国辉又创立了同样聚焦于冠脉领域的百心安生物,这家致力于可吸收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公司,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可降解支架中的第三名,产品也已进入到了最后的临床阶段。随着安通医疗与百心安生物两家企业逐渐走上正轨,王国辉感到公司事务已不再需要自己耗费那么多精力,作为一个创业者,不安分的心又一次在激荡。
2016年初,一次偶尔的神经介入论坛让王国辉发现国产市场上的神经介入产品几乎是进口垄断,价格昂贵并且供给不足,很多疾病无专用的介入产品。“心脏领域高值耗材市场已经涌现了多个上市公司,而国产神经介入产品份额并不高。我认为在冠脉介入领域国产可以做到的事情,神经介入领域应该也可以做,我们这些血管领域的人应该为神经介入国产做些事情。”怀着这样的初衷,2016年,王国辉创立了心玮医疗,专注做心脑共治解决脑卒中的产品。这一决定很快就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成立不到一年,心玮医疗就获得了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在这之后更是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在2018至2020年间先后完成了5轮融资。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前的2020年,心玮医疗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3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数1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心玮医疗的上市进程。
# 关于心玮医疗
心玮医疗成立于2020年,是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先行者,以重新定义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规范为目标。凭藉公司在研发、生产及商业化方面的综合能力,公司致力于通过将创新在研产品商业化,降低脑卒中在中国及全球的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有28款器械产品获NMPA批准、三款器械产品获FDA批准及一款产品获得CE标志,覆盖了脑卒中治疗及预防的各类神经介入术式。
未来24个月,本公司预期将有至少五款重磅神经介入治疗类器械上市,包括用于狭窄治疗的药物球囊(NMPA创新器械资质)、自膨式药物支架以及颈动脉支架,用于出血性卒中治疗的动脉瘤栓 塞辅助支架(NMPA创新器械资质)以及血流导向装置。
同时,本公司针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的急诊手术需求,提升关键取栓产品(抽吸导管及取栓支架) 及一站式医疗器械解决方案的竞争力,以满足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脑卒中治疗需求。
海外市场方面,本公司的取栓支架、封堵球囊导管、远端通路导管以及微导管已取得CE或FDA认证,并在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完成注册并启动商业化。截至目前,本公司还在10个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产品注册工作,扩展销售管道,为实现海外销售的长期目标建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