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12月28日,以“医工融合·智领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内镜大会暨第三届手术机器人大会在深圳市福田区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成功举办,本次峰会围绕医用内窥镜、手术机器人、AI医疗影像、微创介入等产品临床应用实践及未来展开讨论,以全方位多形式进行了深度学术交流。
在本次峰会上,记者深入采访了多名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分析内窥镜发展的趋势。
首先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红刚教授,在他看来,未来消化内窥镜将朝着清晰度更高、更智能、操作更灵巧、成本更低等方向发展。于红刚教授提到了人工智能在内镜中的使用:人工智能首先是用于质量控制方面,它可以保证消化道内镜操作的规范化。计算机拥有人类难以比拟的能力,例如反应速度更快、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病灶捕捉更敏感,甚至它也没有疲劳的问题。
专访对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于红刚教授
除了内镜辅助外,人工智能还可用在医疗诊断辅助方面,帮助医生看病。计算机的知识储存量几乎无限,它能够记住世界上所有罕见疾病,提醒医生不在诊断过程中遗漏一些罕见病。人工智能也可以提醒医生不遗漏一些风险很大的疾病,例如心梗和夹层都可以引起肚子疼,因此,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未来,人工智能或许能够代替医生作诊断,让医生腾出更多精力去做手术操作和治疗。
在谈到一次性内镜时,于红刚教授表示:一次性内镜相比传统内镜能够减少消毒流程,适合在高传染风险环境中使用。但它的普及与发展有两个困难,一是它如果要做到显示清晰、操作灵巧,它的成本将不小;二是医院单日有超过300多个内镜操作,一次性内镜在使用后作为医疗垃圾,长度和轮胎差不多,对它们的储存和处理都是巨大的问题。如果可以顺利解决这两个困难,当然是最好的。
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付宏敏也表示:“一次性内镜可以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相比传统内镜,它能够降低手术门槛,让更多人在短时间内受益、让更多的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传统内镜故障后的维修成本数以万计,而一次性内镜只有购买成本没有维护成本,其社会效益很好。”
专访对象: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据华芯医疗付宏敏介绍,国务院最近发文提出要求:每十张ICU病床必须要配备3到6套一次性支气管内镜,这对一次性支气管内镜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在新冠疫情后,防止交叉感染的需求增加,华芯医疗为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正在快马加鞭,同时也对很多医院和方舱进行了合作。
华芯医疗是中国首个取得一次性支气管内镜注册证的厂家,墙内开花墙外香,公司是先做起来海外市场。华芯医疗成立以来取得最突出的成绩是和全球知名品牌奥林巴斯达成了战略合作,奥林巴斯在全球内窥镜市场占有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它首次选择了一家中国公司即华芯医疗给它做ODM。
华芯医疗付宏敏说:“我们在德国和美国也设立了分公司,在海外已经是一次性内窥镜行业的知名品牌。从现在开始,公司将把全球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在欧洲和北美都进行布局。除了与奥临巴斯的合作以外,我们在德国还收购了一家有百年历史的企业:MGB,同时我们也把德国作为海外营销中心。对于一次性内窥镜,国内在医保政策方面还有待突破,所以短期内我们会把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专访对象: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在内窥镜显示方面,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发言人表示:“内窥镜显示器需要满足BT.2020的色域要求,对于红色的还原度必须非常精准,因为医生在手术时会面临出血等紧急状况。”
海信医疗对于画质的要求很严格,基于五十多年显示技术积累,公司产品的色彩还原度很好,达到了业内领先的水平。目前海信医疗的主打产品有超声产品、医用显示器、数字化医疗,公司目标是造福人类健康,未来将在这三方面继续发力,促进中国医疗的进步。
专访对象:精微视达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在谈及企业近些年来发展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时,精微视高管表示:“精微视达最大的机遇是创新医疗设备研发,我们处于扩大内需的增长型市场。而精微视达面临的挑战在于,新技术作临床应用普及时需要医院有配套的诊疗服务收费、需要有足够多的术者、还需要有足够多的投入去做专业教育。”
精微视达是一家致力于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临床应用普及的公司。公司当前的核心产品是共聚交显微内窥镜,同时也是国内首家、世界第二家实现共聚交显微内窥镜规模化生产的企业。精微视达未来将围绕共聚交显微内窥镜技术做临床应用相关的普及、围绕疾病和手术作相关的技术开发。
据精微视高管介绍:“精微视达成立于2014年,曾牵头了十三五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目前也在牵头十四五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在这近十年里,公司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创新创业比赛奖项,公司目前有发明专利接近百余项,以上是公司前阶段技术积累的成果。在现阶段2021年到2022年,精微视达做到了国内大概五十家医院的临床应用普及,已有一千多名患者获益于我们的技术。”
专访对象:东莞市杜氏诚发精密弹簧有限公司
杜氏诚发主营医用弹簧管、血管的双层多股转丝、心脏瓣膜支架、心脏起搏器的触指弹簧圈,这几款产品响应国家号召而做到了国产化替代。据悉,杜氏诚发从2015年进入医疗领域到现在已经有7年时间。此前,在国内是很难买到国产医疗配件的,一般都是依赖于进口。
杜氏诚发发言人表示:“这些年来我们花费很多精力,投入非常大,取得了出色成绩,特别是我们的双层多股转丝。我们是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家取得双层多股转丝量产的企业。杜氏诚发在弹簧行业已经二十年,前十五年一直做工业领域的弹簧,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进入医疗领域,这几年我们在医疗配件领域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我们最小的生产线能够做到0.015毫米的产品。目前国内很多龙头企业,比如北京乐普、上海微创等,是我们在配套供应。”
他还强调:“杜氏诚发在2021年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一个双层多股转丝的实验室, 这个产品的国产化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在此前,双层多股转丝的生产一直被美国和日本垄断,所有下游全套终端产品都会受海外垄断的影响,被‘卡脖子’。现在,国内的几家企业已经拿到了国产双层多股转丝的上市注册证,这对国产相关产业起很大的支持作用。”
【大会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