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医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近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称,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内窥镜镜体、内窥镜和内窥镜系统“,公开号CN117158866A,申请日期为2023年9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涉及一种内窥镜镜体、内窥镜和内窥镜系统。内窥镜系统包括内窥镜和通信连接于内窥镜的主机,内窥镜包括相互可拆分连接的内窥镜镜体和手柄,内窥镜镜体包括插管、镜体外壳和摄像模组,插管插设于镜体外壳,摄像模组包括电子镜头模块和电性连接于电子镜头模块的第一转接模块,电子镜头模块设于镜体外壳的一端,第一转接模块设于镜体外壳的相对另一端,并与手柄电性连接。使得内窥镜实现了模块化设计,仅需要将镜体外壳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和灭菌即可,从而使成本较高的内窥镜镜体不必作为一次性使用的部分进行抛弃。一方面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延长了手柄和摄像模组的使用寿命,极大地降低了内窥镜的使用成本。
西山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外科手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手术动力装置、内窥镜系统、能量手术设备等。
其中西山科技现有内窥镜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普外科等临床科室,通过不同类型的硬性内窥镜,配合公司的手术动力装置和能量手术设备,能够开展多种微创手术,满足临床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公司的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具备完整自研影像链,拥有从光学视镜→光源系统→摄像系统的全线自主设计研发、生产能力;产品4K10bit全范围输出,达到国内自研内窥镜前列技术水准,术野影像清晰、色彩自然不论在检查还是术中都能帮助医师对病症有更加准确的判断;通过灵活的配置方案,为不同科室提供多层级临床应用方案,不同术式提供多样产品方案,全方位满足终端需求。
在传统内镜领域,内镜消杀不但涉及到内镜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还是个十分繁重的工作,需要按照标准规范T/CAME《非一次性使用消化内镜再处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每条内镜使用后均需要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流程,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507-2016的要求,具体包括床侧预处理,测漏,手工酶洗,漂洗,浸泡消毒,末洗,酒精干燥,保证每条内镜在使用前都是符合感控要求的。
业界一般认为难以清洁、狭窄的内窥镜检查通道中形成的生物膜是内镜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生物膜是一种细菌群落,它们通过细胞外多糖基质附着在表面上并相互连接。掺入生物膜的细菌通常对推荐的再处理浓度下使用的消毒剂具有抗性。
附着在内窥镜通道表面的生物膜充当细菌的储存库,并且在有利的条件下,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繁殖、分离、恢复其浮游状态,并在内窥镜检查期间传播给患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了生物膜的生长和浮游细菌的释放。
目前的证据表明,在经过酒精冲洗、3分钟的干燥周期和在普通柜子中过夜存放后,95%的内窥镜通道中仍有可见的水分。71必须优先考虑保持内窥镜不受潮,尤其是存放期间的通道。
另外内窥镜中的缺陷会影响清洁并为生物膜的生长提供一个利基,包括盖子和外层的缺陷以及透镜后面的泄漏。不影响内窥镜功能的隐匿性缺陷在不拆卸内窥镜或使用内窥镜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识别。对工作内窥镜通道的内窥镜检查发现通道表面有纵向磨损痕迹和其他缺陷。通道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这些磨损痕迹中有生物膜。对拆卸的罪魁祸首内窥镜的暴发调查发现了其他隐匿性缺陷,包括微穿孔和O形密封圈泄漏。及时的例行检查和预防性维护将减少内窥镜的使用,这些内窥镜的缺陷会影响清洁性。内窥镜制造商和国家指南现在建议每年进行例行维护。
这次西山科技设计了一种可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和灭菌的镜体外壳,不但极大的减少了内镜的清洗工作量和清洗时间,内镜产业联盟的专家认为,这种分体式设计还能让内镜厂商避开内镜镜体与人体组织生物兼容性难题,采用操作性能更优良的材料来研发出更好用的内镜本体出来,只要加上西山科技类似设计的镜体外壳,就能完成一款高品质的内镜设计,为行业普及内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山科技认为,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注重产品质量,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发探索和实践积累,公司掌握了丰富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经验,主要产品的技术性能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内窥镜板块业务致力于将光学成像与医学临床的前沿应用趋势相结合,研究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的内窥镜产品。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积累,公司基于“精密光机设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两大主线技术的发展路径,掌握了光学系统设计、光学加工、精密机械设计及装配、ISP图像处理技术、FPGA算法实现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从而为各科室临床应用领域提供优质且具有开创性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公司实现了上述核心技术从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完备产业链,为核心光学元器件的自主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点西山科技表示,未来将通过创新驱动持续增长,主要增长点包括:随着微创手术手术量及应用的提升带来的手术动力装置的普及应用,以及其刀头的一次性耗材化使用;内窥镜、能量手术设备等新产品线及耗材带来的增量;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新科室的业务拓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