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跨越国界的球科技平权运动越演越烈,中国制造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商品化速度加快现象,其中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厂商不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在商品化的速度上,也领先全球市场。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竞争优势》中总结道,技术变革是一个重要的均衡器,侵蚀着那些发展成熟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把其他企业推向竞争的前沿阵地。从目前来看,全球这一场数字化技术变革浪潮中,以医疗器械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来竞争的前沿阵地。
01
手术机器人赛道开始拥挤
在手术机器人赛道上,不仅吸引了美敦力、史赛克、西门子医疗、强生等知名跨国企业,中国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已经加入其中,包括微创机器人(2252.HK)、思哲睿、天智航(688277)、威高骨科(688161)、精锋医疗、键嘉医疗等。
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各种算法和机械装置,将医生的手部动作转换为手术器械在患者体内稳定、精准的微运动。而配合以内窥镜技术为主的微创医疗,则是进一步提升了手术机器人的意义,可以大幅度减少开放外科手术数量的同时,通内窥镜微创术式,把内窥镜微创诊疗手术升级成为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替代掉传统地开放式人工外科手术、或开放式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已逐步应用在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多个科室。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可分为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泛血管介入机器人、经皮手术机器人等。对于患者而言,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实现创伤小、恢复快等效果。
在现代医学发展进程里,除了骨科是需要截除、修补、加压、加力进行固定,对伤口进行缝合等纯外科手术才能完成外,事实上身体上能跟外界相通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综合的普外科手术科室。五官跟外界相通,所以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都是手术科室;尿道跟外界相通,所以要挂泌尿外科;肛门也是跟外界相通的,所以肛肠科也是手术科室;而对于孕育人类后代的阴道和乳房来说,各种妇科问题要挂妇产科,乳房问题要挂乳腺外科。同样,一名外科医生的手术量往往是许多人就医选择中,最为看重的一个参考指标。
而随着经自然腔道的腔镜机器人手术术式适应症越来越广泛,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普及速度也在加快。也就是除了骨头外,身上所有的零件损伤了,需要手术进行修补的,都得在普外科手术。这也意味着,除了精确到细胞分子水平的内科,基本上所有普外科的手术,都能用上手术机器人来辅助了。
对于医生而言,手术机器人可以减少手术效果对医生从业经验和技术的依赖;所以手术机器人能够在不同层阶的医疗机器里实现“手术平权”,如果加上5G或卫星通信等远程手术来实施手术机器人手术的话,则把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专业的资深医生的依赖程度降到了最低,不管是“手术平权”,还是“普惠医疗”,都能更快的实现。
也正是看到了这个行业前景,全球多数医疗器械企业,都在往手术机器人方向进行延伸,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叠加自动化手术技术,研发出各种通用手术机器人和专科手机器人。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手术机器人赛道开始拥挤起来。
02
国产手术机器人加速商业化
近年来无论是政策端还是产业端,辅助医生开展各类外科手术的手术机器人近两年成为热门话题,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也已有布局。
2017年,美国直观医疗与复星医药共同注资成立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简称“直观复星”)。目前,直观复星已经推出两款手术机器人产品,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Ion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系统。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服务超54万名中国患者,在全国300多家医院落户,累计装机量已超380台。
2021年后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从2022年开始,到2024年7月17日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康多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SR2000获批,已经有十余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原来只是达芬奇一家通吃的市场,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事实上监管部门也看到了手术机器人的价值,不少地方已经出台利好政策推动其发展,涉及审批、配置、医保、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医保方面,2021年4月,上海将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和直肠癌根治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同年8月,北京也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医保甲类)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手术机器人新增装机量61台,同比增长近50%,其中国产品牌47台,占比高达77%。
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采购数量最多。如穿刺手术机器人、口腔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品类的国产化率已达到100%,只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和腔镜手术机器人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相对较低。
不过目前共有36张骨科手术机器人注册证,仅今年便有11张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竞争异常激烈。随着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中国各本土品牌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逐渐发展至膝关节、髋关节、盆骨复位等领域,各品牌也在自有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适用范围。当前市场份额前三的品牌为天智航、美敦力和史赛克,三者合计占比达到70.60%,美敦力的Mazor机器人、史塞克的MAKO机器人、天智航的天玑机器人等,都是获得国内临床医生广泛认可的骨科机器人。
根据行业的成本拆解显示,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一年做400例手术就可实现盈亏平衡;而国产手术机器人终端价相较于达芬奇更低,从这一方面来说,医院以更少的手术量就能实现盈亏平衡。从效益角度来看,医院就存在更大的动力采购国产手术机器人,同时整体提升医院的等级水平。
03
制造业进步
带来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狂欢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这些。
首先是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远远不足,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行业预计到2026年美国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可达20%,而中国目前连3%都不到,市场可以快速复制美国市场的模式加快推广速度。
其次是中国医院手术机器人装机数量少,市场空间很大的优势下,也说明在接受程度上,还需要大量的市场培育,同时也表明熟练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同样不多,如何培训熟练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以及快速培育市场让患者接受手术机器人手术,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
另外中国由于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时间很短,在先进手术术式研究方面,缺少有影响力的论文,手术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开展患者救治,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但如何将该项技术做得更精准,尚缺乏有效数据。
当然最终影响医疗构与患者选择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肯定是费用问题,如何合理定价,使得医院有能力购买手术机器人,并且能够通过给患者手术作业获得盈利,同时与传统手术相比,又可以节省患者的综合缴费负担,实现医疗器械厂商有利润继续投入研发,并且进行产能扩张,医疗机构也能盈利,有能力购买更多的手术机器人设备和培训更多的熟练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患者则能在选择手术机器人,达到生命健康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同时,也能减轻费用负担,提高综合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发展中应考虑的问题。
而中国手术机器人目前能够不管从品牌到机型,都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在全球科技平权的运动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原材料突破,加工工艺完善,自动化算法软件质量提高,量产规模扩张上,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助力手术机器人发展。
中国制造的手术机器人通过技术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解决了手术机器人临床渗透难的问题。例如,瑞龙外科通过国内首创的模块化设计,解决了传统手术机器人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使得手术机器人能够更灵活地适应不同专科和术式的需求,提高了手术室的空间利用率1。此外,思哲睿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突破了多项技术壁垒,形成了近300项专利,实现了核心部件和核心算法的自主可控,为患者完成了近2000例手术,成功率达100%。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制造的手术机器人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了手术的普及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使得手术机器人手术更加亲民。例如,直观复星的Ion机器人和达芬奇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就非常有利于行业降低手术成本,使得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手术机器人的优势。
中国制造的手术机器人也正在加强医生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医生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启动“全球机器人外科医师培养计划”,康诺思腾促进了创新技术的普及,帮助医生掌握新的手术技术。此外,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开发也注重与中国医生的医工结合,提供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包括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医生能够熟练使用这些设备。
在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措施的实施下,中国制造业不仅提高了手术机器人的性能和效率,还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的临床需求和医疗环境,从而推动了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并开始往海外市场推广。一场由达芬奇引领,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共同参与的,全球市场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市场普及大狂欢序幕,正在渐次拉开。